人民币上的人物,许多人以为是画家“杜撰”的,殊不知真有其人。这些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是怎么上了人民币,背后发生了什么故事,现在生活得如何?
指着第一套绿色图案的拾圆人民币,86岁的杨琦老人笑着说:“这张人民币上的工人就是我的画像”。
当年,杨琦在华北印钞厂专门从事解放区流通货币的设计、研制工作。1948年的一天,时任央行行长的南汉宸和印钞局长杨秉超把杨琦和同事翟英找来,向他们秘密下达了重新设计、雕刻人民币铜版的任务,提出人民币票面应尽量反映解放区和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的局面。当时,杨琦和翟英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在拾圆、伍拾圆人民币图案上设计工人和农民形象。
由于人民币设计印制是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模特也只能在有限范围里寻找,南汉宸和杨秉超就把杨琦和翟英的照片以及档案报了上去,上级领导认为杨琦本来就是工人出身,翟英是农民出身,而且外形英俊,当模特原型很合适。
“当时没有照相机,只能请画师画好像再制版。”杨琦回忆说,1948年4月初,北海印钞厂在山东五莲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租借了两间放农具的房屋,开始了人民币的美术设计。杨琦穿上工人的工作裤,戴上一顶工作帽,肩膀扛上榔头,翟英穿上房东老乡的衣服,戴上凉帽,肩膀扛上一把锄头,同时请来一位李画师为杨琦、翟英画肖像画,经过6天才完成。
我国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面值为壹元的人民币图案是一位英姿飒爽的青年女拖拉机手正在耕作。她就是哈尔滨市农机局原总工程师、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如今,她已年过八旬。
17岁那年,梁军来到黑龙江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学习。1950年3月,梁军参加所在学校举办的第一期拖拉机驾驶员学习班。
此后,梁军作为一名女拖拉机手,与10万转业官兵一起参加北大荒的开发建设。1959年11月,国产首批13台“东方红-54”拖拉机运抵黑龙江,此前梁军驾驶的一直是进口拖拉机。当梁军第一次看到中国制造的拖拉机时,按捺不住激动,跳上“东方红”,兴奋地兜了一圈。记者拍下了这个场面。
在1980年版的贰角人民币上,有两位美丽的少数民族姑娘,画面左边的土家族姑娘是现任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的黄其萍,右边的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苏春熙,如今在北京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办了外语培训班。
国庆30周年前夕,北京民族文化宫为举行全国民族工作展览,在各地挑选少数民族讲解员。黄其萍和苏春熙都被选中了。在展出的一年时间里,他们接待了数万名游客。有一次,来了几个新华社的记者和专业摄影师,民族文化宫的老师挑选黄、苏等4个人去拍照。那天,黄其萍拍了几十张头像,苏春熙精心地梳了头发和系了个朝下的领结。
此后在1980年版的贰角人民币上,她俩的头像被采用。后来,有人透露黄其萍便是贰角人民币票面上的主人公之后,许多商家找上门来谈合作,但凡属带有功利性质的活动,都被黄其萍一一谢绝了。